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鸦片战争大哥,能不能精简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30 03:17:34
鸦片战争
大哥,能不能精简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
战争经过: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资产阶级发出狂妄的战争叫嚣,一场由英国资产阶级挑起的侵略战争爆发.
1840年6月,英军首先进犯广州,遭到清军的抵抗后,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的军队击退.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击沙角、大角炮台.中国军队仓促抵抗,伤亡惨重,炮台失陷.英军进逼虎门.琦善妥协求和,英国单方面宣布《穿鼻草约》.
琦善的卖国行径激起清廷上下不满,道光皇帝认为有损天朝尊严,决定对英宣战.英军先发制人,再次进攻虎门.关天培亲自率军坚守炮台,以身殉国. 1841年5月,英军进攻广州,广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继失守.奕山等人丧魂落魄,举白旗投降.5月27日,中英双方签订《广州和约》.
8月26日,英军攻陷厦门.10月1日,英军再陷定海.10日,镇海陷落.13日,宁波陷落.道光皇帝为挽回败局,决定第二次出兵,奕经率军到达前线后,贸然出兵,全军溃败.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吴淞口陷落;7月,镇江陷落.8月,英舰到达南京下关江面.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签订: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主要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3)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 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
1844年7月、10月,美国和法国乘火打劫,效仿英国,先后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获得除割地、赔款之外,与英国同样的特权.从1845年起,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资产阶级第一次联合侵略中国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资产阶级对清朝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这次战争是第一次 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此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向外侵略扩张,以便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英国想通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打开中国的市场.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借口《望厦条约》中有12年可以修约的规定,援引片面最惠国条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得到法国、美国的支持.清政府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美未达目的,叫嚷要诉诸武力.但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力在中国开辟新的战场,美国也因国内局势不稳,不可能发动侵华战争,“修约”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咸丰六年(1856年),美国借口《望厦条约》届满12年,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得到英法的支持.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国认为,只有采取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从中国取得更 多的权益.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1856年,英国终于制造了一个“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一艘走私鸦片的中国船.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2名海盗和10名涉嫌船员.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借端生事,说该船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放还人犯并道歉.两广总督叶名琛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同意交还人犯.但巴夏礼拒绝接受.10月23日,英国军舰悍然开进内河,挑起战争.叶名琛不作任何准备,反而下令不准放炮还击,致使英军长驱直入,迅速将内河沿岸炮台攻占,并一度冲入广州城内.广东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对进犯的英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和打击,迫使英军于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内河,撤往虎门口外, 等待援军. 1857年春,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一支海陆军前来中国, 同时,建议法国政府共同行动.
在此之前,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国交涉,进行敲诈勒索.于是接受英 国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参加对中国的战争.
1857年10月,额尔金和葛罗率舰先后到达香港.11月,美国公使列卫廉、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赶到香港与英法公使会晤,支持英法的行动.12月,英法联军5000多人编组集结完毕.额尔金、葛罗在27日向叶名琛发出通牒,限48小时内让城.叶名琛以为英、法是虚张声势,不作防御准备.12月28日,联军炮轰广州,并登陆攻城.29日,广州失 陷,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达,1859年病死于囚所.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四国公使纠结北上.1858年4月,四国公使在白河口外会齐,24日即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派全权大臣在北京或天津举行谈判.英、法公使限定 6天内答复其要求,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美、俄公使佯装调解,劝清政府赶快谈判.清政府不能正确判断英、法下一步的行动,又指望美、俄调停,既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 又没同侵略军作战的决心.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时,额尔金、葛罗在联军进攻准备完成之后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让四国公使前往天律,并限令清军在2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时,联 军轰击南北两岸炮台,各台守兵奋起还击,打死敌军100余人.但是由于清朝官吏临阵逃跑,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增援,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后各炮台全部失守.联军随即溯白河上驶,到达天津,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朝统治者 感到战守两难,立即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议和.
6月26日和27日,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订.美、俄两国则在此之前就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公使驻京、增开商埠以及赔款等内容.此外,俄国还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 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准备来年进京换约.1859年,英国派普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于6月中旬带领舰队和海军陆战队开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陆进京换约,普鲁斯断然拒绝, 坚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御、乘舰带兵入京的无理要求,并限期撤防.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军炸断拦河大铁链两根.25日,英国舰队司令率10余艘战舰、炮艇突袭大沽炮台.此时大沽炮台经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整顿,加强了兵力,改善了武器装备.面对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守军奋起反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法军舰10余艘,毙伤侵略军600余人,英国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联军受此挫败,狼 狈逃出大沽口.
英法联军在大沽战败,使英、法政府大为恼怒.额尔金、葛罗再次成为全权代表, 分率英军1.8万人和法军7000人,气势汹汹地杀向中国.1860年4月,侵略军占领舟山, 5月、6月占领青泥洼(大连)和烟台,封锁渤海湾,完成了进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8月1日,英法军舰30多舰,集结于北塘附近海面.北塘没有设防.8月12日,联军在北塘登陆,迅速占领北塘西南的新河、军粮城和塘沽,切断了大沽与天津之间的主要交通线.8月21日,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东南的张家湾、通 州(今通县)一带.联军乘胜占领天津.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联军不予理睬,进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联军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9月 18日,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桥.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丰帝令其弟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负责求和事宜,自己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
英法联军略经整备,即于10月6日进攻北京,同日,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劫之后, 将圆明园烧毁.大火延烧3天,烟雾笼罩北京全城.接着,侵略军还抢劫了万寿山、玉 泉山、香山等处许多著名建筑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宝.
10月13日,联军占据安定门,北京陷落. 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割占中国领土40万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再次损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清军在历时4年的抗击英法联军的战争中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治腐败、反动,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其次是清军武器装备落后、作战方法笨拙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已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以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仍是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构筑仍是露天式的,经不起侵略军炮火的轰击.作战方法上,英法联军注意水陆协同作战,以强大炮火掩护陆军登陆,陆上战斗采取散兵战术,而清军则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忽视陆地纵深设防,不懂散兵战术,所以一败再败.清政府却对此浑然不知,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清王朝 和以它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