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五年级下册的白杨这一课主要内容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17:59:11
五年级下册的白杨这一课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五封信》《我也要戴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诗集《红湖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兵团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壮年,按照“不与民争”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水草边缘和与苏联、蒙古接壤的千里边境线一侧艰苦创业,把亘古荒原改造成机械化、规模化的大农场.并新建了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有利于加快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这不仅是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需,而且是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