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高手回答一下好多好多到关于科学的题目,谢谢啦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7 01:55:02
高手回答一下好多好多到关于科学的题目,谢谢啦
一.填空题
1.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久?
2.谁是计算机之父?
3.最大的鲸是什么?
4.谁最先到达北极点?
5.最大的金字塔是哪一座?
6.太阳系的年龄有多大?
7.楔形文字的发明者是谁?
8.木槿花可以靠那种动物授粉?
9.第一步历法是什么时候制定的?
10.要进入微观世界,需要用到的仪器是什么?
二.判断题
1.恐龙会发出声音啊吗?
2.还有真正的野马吗?
3.人类会自行生成维生素吗?
4.企鹅是候鸟吗?
5.被破坏的热带雨林会恢复原貌吗?
6.大海里的鱼是取之不竭的吗?
7.是否有真的外星人到访过地球?
8.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吗?
9.天鹅竖起翅膀是为了威胁入侵者吗?
10.地球上一直都存在六块大陆吗?
三.简答题(不少于35字)
1.为什么一天有24小时?

2.为什么月球不会掉到地球上面来?
3.为什么地球会有生命?
4.为什么海水是咸的?
5.小企鹅为什么会互相争斗?
6.全球变暖的后果有哪些?
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最大的鲸鱼是蓝鲸.1986年,法国人艾蒂安独自一人经过长达63天的长途跋涉,行程753公里,最终抵达北极.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太阳系的年龄是45.68亿年.楔形文字的发明者是苏美尔人.木槿花可以靠蝴蝶授粉.第一步历法是3万年前指定的.要进入微观世界,需要用到的仪器是显微镜.会有会是不会不是没有不是是不是在应用公历中,由于发现世界时在各地的不统一性,于是,在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 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
这种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径7.5°到东经7.5°(经度间隔为15°)为零地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本区的标准时.
“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 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各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此,一百年来,世界各地仍沿用这种区时系统.
规定了区时系统,还存在一个问题:假如你由西向东周游世界,每跨越一个时区,就会把你的表向前拨一个小时,这样当你跨越24个时区回到原地后,你的表也刚好向前拨了24小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同一钟点了;相反,当你由东向西周游世界一圈后,你的表指示的就是前一天的同一钟点. 为了避免这种“日期错乱”现象,国际上统一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当你由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在你的计时系统中减去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就必须加上一天.第一宇宙速度7.91公里/秒,是指物体离开地球表面所需的最小速度.但随着高度的增加,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就不要这么大了,如我国的神舟,离地近400公里高度,飞行速度就是7.82公里/秒……月球离地球是38万公里,公转一周就要近一个月.实际上,原始的海水并非一开始就充满了盐分,最初它和江河水一样也是淡水.但是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运动,每年海洋表面有大量水分蒸发,其中部分水分通过大气运动输送到陆地上空然后形成降水再落到地面上,冲刷土壤,破坏岩石,把陆上的可溶性物质(大部分是各种盐类)带到江河之中,江河百川又回归大海.这样,每年大约有30亿吨的盐分被带进海洋,海洋便成了一切溶解盐类的收容所.而在海水的蒸发中,收入的盐类又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滞留在海洋之内.如此周而复始,海洋中的盐类物质越积越多,海水也就变得越来越咸.因为他们在争夺爱情.全球变暖的原因与影响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
  根据物理学原理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任何物体都在向外辐射能量,这叫做热辐射.一般物体的热辐射的波长有一定的范围,由该物体的绝对温度决定.温度越高,热辐射的强度越大,短波所占的比重越大;温度越低,热辐射的强度越低,长波所占的比例越大.太阳表面温度约为绝对温度6000K,热辐射的最强波段为可见光部分;地球表面的温度越为288K,地表热辐射的最强波段位于红外区.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后,被岩石土壤等吸收,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与此同时,地球表面物质向大气发射出红外辐射.大气层对红外辐射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这就造成地球表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最终,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能量和它散失的红外辐射的能量达到平衡,形成地球表面现有的平均气温.
  如前所述,地球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其中氮气和氧气占了总量的 99%,但是起到温室效应的却主要是一些微量气体,这些气体对太阳辐射的主体部分——短波和可见光——吸收很弱,而对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吸收强烈.因此当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大气的温室效应就会加剧,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部的温度升高.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烃、一氧化碳等.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被认为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大幅度上升的结果.
  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以二氧化碳为例,在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前的19世纪初,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270ppm,而到了 1988年已上升到350ppm.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其次,森林毁坏使得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同样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如甲烷、氯氟烃(氟里昂)、氧化氮等也在不同程度地增加着.
  二、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初步研究显示,全球变暖会引起温度带的北移,进而导致大气运动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球降水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一般地,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增加,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量也会增多,而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量将会减少.对于大多数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增多是有利的.而对于降水减少的地区,如北美洲中部、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则会因为夏季雨量的减少变得更加干旱,水源更加紧张.
  据估算,在综合考虑海水热胀、由于极地降水增加导致南极冰帽增大、北极和高山冰雪融化等因素的前提下,当全球气温升高1.5~4.5°C时,海平面将可能上升20~165厘米.海平面的上升无疑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海平面上升还会导致海水倒灌、排洪不畅、土地盐渍化等其他后果.
  尽管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显而易见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对气候带、降水量以及海平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人类居住地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认为这种影响从长远来看是无关紧要的看法是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