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什么是标准的火石红及其照片行成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17 02:45:23
什么是标准的火石红及其照片行成原因
在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民窑瓷器的露胎处,往往有深浅不同的红色烧成物出现,深者至酱褐,浅者呈淡红,由于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红色,业内人士称其为“火石红”.关于瓷器上出现“火石红”的成因及理化机理,笔者同西安悟陶斋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马平,曾合写专论《古瓷“火石红”辨》、《再谈古瓷火石红》二篇,分别载于《收藏》杂志第12期并收入拙作《说瓷论藏》论文集,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本文只从古瓷鉴定方法角度对火石红的鉴别作简略介绍.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作“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恕不赘述).虽然都笼统称作“火石红”,但其表现形态和成因是多种多样的,笔者把它们分为“胎红”、“窑红”、“刷红”和“假红”四种不同的形式. “胎红”是器物胎体内所含的铁元素在烧成过程中以铁离子状态向器物露胎处富集,在器物冷却过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露胎表面.所以一般“胎红”多表现为“散场效应”即越接近胎釉分界线越浓重,越远则越浅淡,有一只明弘治民窑青花三足筒炉底部的“胎红”现象,其“散场效应”非常典型(图1).“胎红”又可分为两种现象,一种是如图1那样存在于无釉胎面的胎红,另一种是空气通过釉面棕眼和粗松的胎内空隙将未逃逸的铁离子二次氧化,从而在釉下出现了火石红现象(图2).过去古瓷研究者可能不太重视这种现象,因此没有提及过它.但是,客观是第一性的,不管人们注意到与否,它都存在于古瓷器当中.从概率上来说,它多出现于胎泥含铁量较高的民窑器釉薄且有棕眼同外界相通处,或者临近胎釉接合部,或者施釉极薄处.这些地方都是铁离子从胎内向外逃逸的最方便通道,因而也是铁离子最易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胎面的地方.“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元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地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 “窑红”是瓷器在窑炉内烧制过程中外因作用造成的结果.窑红的表现特征是:第一,色彩分布不像胎红那样围绕胎釉结合圈出现,而是在器物内外所有露胎处甚至大小缩釉处都可出现.第二,窑红的晶体不表现出“散场效应”,而是呈不规则的片状分布.第三,窑红有时在古瓷器上与胎红同时出现,这种现象在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上常见(图3)而且布满器底露胎面,它可能同瓷器烧制时用含铁量高的河沙支垫器物有关.窑红有时也单独出现,当然也有只出现胎红而没有窑红的.这种火石红出现的不同时性,证明胎红和窑红形成原因上的区别,即胎红产生于瓷胎内因,而窑红则产生于瓷器外因,二者之出现于古瓷器物上,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性(图4、图5). “刷红”是人工制造出来的火石红现象.这种人造火石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瓷器生产时的一种工艺手段,元代和明早期露胎瓷器底部常有这种工艺的使用(图6).另一种刷红是现代仿古瓷制作假火石红的一种方法. 假红就是人为制作的假火石红,它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高温析出经二次氧化而成,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析出经二次氧化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而是人们有意识制作出来的. 那么,如何辩证认识和鉴定瓷器上的火石红现象呢? 首先,瓷器上出现火石红并不是以历史朝代划分的.有人说元代和明代瓷器上有火石红,而清代瓷器上没有火石红,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是脱离实际的.瓷器上出现火石红也不是以官民窑器划分的,事实是民窑器上出现火石红现象多,官窑器上出现少而已.火石红的出现与否及出现的多少,完全取决于瓷胎含铁量多寡与窑内气氛中铁离子多寡. 其次,辩证认识火石红在古瓷鉴定中的作用.上世纪末以前,仿古瓷制作者还未研制出使仿古瓷上出现可以乱真的胎红和窑红的方法,胎红的“散场效应”是器物入窑前用毛笔蘸上含铁量高料水拖出来的,窑红是“满窑”时在器物底部放上糠灰烧出来的,这些假火石红可以骗过外行,但蒙不过鉴定行家.但自本世纪初以来,有的仿古瓷作坊在泥料和烧成气氛上钻研出新门道,烧制出的仿古瓷上的火石红已可乱真,单纯通过火石红来鉴定是否古瓷在某些具体器物上已失去准确性.因此,火石红只能是对瓷器进行综合鉴定时诸多要素中的一种,而不是区别真假古瓷的唯一标准.当然,如果在对一件瓷器的鉴定中准确无误地判定它的火石红是假的,那么这种发现就有助于我们提高警惕,从其他要素上一一揭示器物的伪赝本质.而如果一件被鉴器物上的火石红没有疑点,那么我们还必须坚持警惕性,要从所有要素上严格把关,毫无疑点才能拍板. 第三,对火石红的检验要认真仔细.如果一件仿古瓷上的胎红和窑红是用现代仿古科技手段烧出来的,我们就要另辟蹊径进行鉴别;如果它的胎红和窑红是烧制前后人工涂抹的,那它一定会有地方违背自然形成的规律性,露出人工痕迹的破绽.例如有的仿古瓷上的胎红也呈“散场效应”,但细看胎釉接合线,有的露胎处并无火石红,说明在人工涂抹时有漏笔;有的窑红也呈片状分布,但细看有涂刷的笔痕.而对于古瓷器底上确实存在过的“刷红”,则要弄清楚历史上这种工艺使用的朝代,并且要坚持综合鉴定分析的原则,切忌一叶障目、管中窥豹的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 第四,坚持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路线,从正反两个方面掌握真假火石红的特征和区别.一是经常观察确定无疑的古瓷标本上的火石红的各种特征,现在有人将仿古瓷碎片混在真古瓷碎片堆里卖,要特别提防.二是多观察分析仿古器上的火石红现象,并向行家求知,破解它的形成方法. 第五,“糊米底”是明成化露胎底器物上火石红的特有表现.成化时期用含铁量高的河沙铺垫匣钵底部,将露底坯体直接放在沙垫上烧窑,器成后底部极易沾沙并被窑红覆盖(图7).这种现象不但民窑有,在有的官窑器上也会出现,成为成化器特有现象. 第六,勿将“酱口”当成火石红.在明初、明后期及清初的民窑器物的口沿上,往往呈一圈深浅不同的酱红色,深者若铁褐,浅者如桔红.这是特有的器物涂口的时代特色,大约是宋代哥窑器“紫口铁足”的遗风.明代永乐器上的酱口色泽艳丽若桔红,有“檀香口”之誉(图8).但这种“酱口”是在器口涂酱色釉而成,不是火石红. 专家马广彦对于火石红的分析和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