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情感能通过基因遗传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05/23 22:29:55
情感能通过基因遗传吗
目前的遗传学理论认为情感是后天形成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与遗传、DNA等等生理学因素无关.
但有些事情也的确很难用后天因素来解释.如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龙生龙,凤生凤,无疑是DNA的结果,但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很难说完全是后天因素了.有人做过试验,把刚刚出生的小老鼠与母鼠隔离,长大后放归野外,它们还是会打洞.再比如,小海龟一出生,都会不约而同地直接冲向海水,并远离海岸.谁告诉它们的?同理,小袋鼠出生后,就会顺着母袋鼠的腹部向上爬,一直爬到育儿袋中,在这个过程中,母袋鼠不会给它任何帮助.它是怎么知道要这样做的?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对此,遗传学家的解释是:这是生物的本能.好一个本能!
我们知道,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中包含了生物体构成的所有信息.但在生物细胞中,特别是高等生物细胞中,几乎所有遗传信息的DNA都不是连续的(或者说不是完整的),而是分离为数量不等的小片段,中间被长度不等的所谓“无用”的、不带有任何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所分割,即所谓“割裂基因”.而且生物进化得越高级,这类“无用”的DNA所占的比例越高.在人类的DNA中,这些“无用”的DNA要占到DNA总量的95%以上(好像是这个比例,没查资料).对此,遗传学家的解释是:这是为了降低基因复制时出错的几率,提高遗传的稳定性.好像很有道理.
那么这些“无用”的DNA真的无用吗?本人认为,所谓天性、本能、习性.都包含在这些“无用”的DNA中,只是由于这些DNA不与显性的遗传性状相对应,人们无法了解它而已.甚至包括每个人的脾气、性格和感情趋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最初形成他(或她)的那颗受精卵的细胞核中所携带的那些“无用”的DNA中决定了的.当然,不能排除后天因素的影响.
本人的理由是:既然生物越进化到高级,其大脑思维活动越复杂,就越具有复杂的情感(即使它们不具有人类这样的智慧思维),而同时,生物的DNA中“无用”的部分也越多,这决不是“为了遗传的稳定性”这么简单.DNA总量越大,复制就越困难;DNA越长,复制时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一段基因被分割得越分散,在转录时出错的可能性就越高.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按照大自然进化(演化)的节省、简单原则,生物没有理由这样进化.这些“无用”的DNA一定有它们确定的用途,只是人类目前还不知道,还没有把它们与智力和情感的遗传联系起来.
据此,本人认为,情感等非显性性状是可以遗传的,遗传物质同样是DNA.
再问: 谢谢你
再答: 不客气。其实网页显示出该回答已被采纳时,我正在对此回答作修改,想补充一些内容。不过无关大局。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