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孙策据江东的故事!知道一个大概,讲一下那时候的情形与局势,一分半钟以内就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7 20:34:14
孙策据江东的故事!
知道一个大概,讲一下那时候的情形与局势,一分半钟以内就行!
一、孙策占据江东
当曹操和袁绍在北方激烈争夺的时候,南方有一支割据势力逐渐壮大起来,这就是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的孙策、孙权兄弟.
孙策的父亲是长沙太守孙坚,原是袁术的部下.孙坚死后,孙策带兵投靠袁术.袁术看他少年英俊,很喜欢他,对别人说:“要是我能有像孙郎那样的儿子,我死了也安心.”
话虽这样说,袁术可并不重用孙策.孙策曾经想当一个郡太守,袁术没让他做.孙策的舅父吴景在江东丹阳(今安徽宣城)当太守,被扬州刺史刘繇(音yóu)逼走.孙策向袁术要求让他到江东去帮舅父打刘繇.袁术跟刘繇也有矛盾,才拨了一千人马给孙策.
孙策向南进兵.一路上,有许多人投奔他.到了历阳(今安徽和县)兵力扩充到五六千人.孙策有个从小就很亲密的朋友周瑜,也带了人马来会合,孙策的力量就壮大了.
孙策作战骁勇,再加上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得到百姓的支持.因此,很快就渡过了江,不但打败了刘繇的人马,夺回丹阳,还攻下了吴郡和会稽郡.这样,江东六个郡的大片土地,都被孙策占领了.
孙策占据了江东,还雄心勃勃地想向北发展.他趁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的时候,准备偷袭许都,把汉献帝抓在自己手里.正在调兵遣将,准备粮草的时候,想不到出了一件意外的事.
原来,孙策攻下吴郡的时候,杀了那里的太守许贡.许贡手下的门客跟孙策结下了仇.有一次,趁孙策上山打猎的时候,他们埋伏在树林里,放了一支暗箭,射中了孙策的面颊.
孙策受了重伤,请医生治疗也没有用,病势越来越重.孙策自己知道不行了,就把部下张昭等找来嘱咐,说:“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有了人马地盘,可以跟人家较量一番,希望你们好好辅助我弟弟.”
孙权那时才十九岁.他年纪虽然轻,但是平时喜欢结交朋友,注重人才,在江东官员中,已经很有声誉.孙策把印绶交给孙权,叫他佩带起来,说:“咱们兄弟俩,要论上阵打仗的本领,你不如我;至于选拔人才,任用贤人,我比不上你.希望以后你好好保住江东这份基业.”说着,就咽了气.
孙权倒在床前哭个没完,张昭劝住了他,叫他立刻换上官服,骑着马到军营里去巡视一遍,一面赶快派人通知当时驻扎在巴丘(在今湖南岳阳)的周瑜.周瑜连夜带兵回到吴中,跟张昭两人一起辅助孙权.
那时候,江东六郡虽说都归孙策占了,但是还有不少偏僻的地方,不服他们指挥.有一些人还要看看风向再说.亏得张昭、周瑜两人一心一意帮助孙权,才把局面稳定下来.
孙权记住他哥哥的话,用心搜罗人才.周瑜对孙权说:“我有个好友鲁肃,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请他来帮助将军,准没有错.”
孙权派人把鲁肃请了来,两个人一见面,就谈得挺对劲儿.有一次,孙权会见宾客,等别人走完了,把鲁肃单独留下来谈心.
孙权说:“现在汉室衰落,天下扰乱.我想继承父兄的事业,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来扶助天子,建立霸业,您看怎么样?”
鲁肃说:“我仔细研究过天下大势.汉室已经不能再兴盛起来了.曹操势力已经强大,也除不了他.我替将军打算,还是保住江东这块地方,等待时机.曹操现在正忙着对付北方,顾不到我们这一头.我们可以趁这个机会,讨伐刘表,占领荆州,然后再来平定天下.这倒是汉高祖的事业呢!”
孙权听了这番话,心里豁然开朗,但是嘴里还是谦虚地说:“我哪能做到这些呢.”
由于孙权重用人才,江东地方,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出现了一片兴旺景象.
曹操听到孙权接替孙策的地位,为了笼络孙权,就用朝廷名义,封孙权为征虏将军,兼会稽太守.从此以后,孙权实际上在江东建立了割据的政权.
二、孙策“调虎离山”占据江东
建安四年三国时,
江东大英豪孙策,
平定江南诸郡后,
策划攻取江北郡.
太守刘勋镇庐江,
志大才疏唯嗜财.
孙策决定使计谋,
以财物作为诱饵,
调虎离山乘虚攻.
计谋已定寻战机,
孙策随即派特使,
带着书信和厚礼,
前去拜见郡太守.
江东使者对刘说:
江东父老敬太守,
甘愿与你结友好.
目前上缭常派兵,
骚扰江南各国境.
我们无力去远征,
特备厚礼求太守,
请求太守出兵讨.
太守如果肯出兵,
是对江东大恩惠,
愿倾国力援太守,
讨伐上缭符民意,
说完即献信和礼.
见到孙策厚礼喜,
刘勋早就听说过,
上缭殷实又富裕,
占领上缭国富强,
当即表示愿意伐.
部属刘晔劝刘说:
上综虽小国强盛,
城坚池深难攻取,
不是马上能攻下.
我看这是孙策计,
对我施调虎离山,
等我们兵疲于外,
他就会乘虚而入,
发动突然袭击令,
那时庐江郡难保,
刚愎自用刘太守,
不听劝告仍出兵,
庐江兵剩老弱残.
孙策见刘勋远征,
亲率大军攻下庐.
刘勋伐上缭不成,
又得知庐江失守,
无心再战只好逃.
丢了老窝的“败虎”
带领人马奔曹操.
从此孙策据江东,
奠定基础为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