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命运可以用唯物主义论中的必然和偶然来解释,为什么要用神鬼的东西来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19 17:47:52
命运可以用唯物主义论中的必然和偶然来解释,为什么要用神鬼的东西来解释
今天有个学生说他在看《了凡四训》,刚上网查了很多这方面的.但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你创造出来的,你现地和过去必然决定了你的工作种类,生活方式,交际人群,收入水平,也决定了你的发展前景,你的未来,这就是必然性;但是必然中有偶然,比如你今天会与谁说话(但是必然限制了你的偶然范围,你只能和一些人说话聊天,有些人是不可能和你说上话的),那这个人就是偶然.所以我认为命运就是必然中的偶然.而非《了凡四训》中所说的佛教方面的东西.
就如有人说世间有鬼神,说鬼神扰身,我怎么觉得这个不是鬼扰身,而是你的思想在作怪.我是一个很坚强(自认为)的人,以前一个人时我会鼓足所有的勇气睡觉,从不害怕,有一段时间太依赖于老公,当他出差时有时做梦到一些死去的人时醒来时很害怕,我就在想其实同样是我为什么以前不怕?最后的结论是以前我一个人时有方向,什么困难都不怕所以鬼也不怕,但是当你没有目标没有斗志时你什么都怕,那你也怕鬼了.本来你也不知道鬼,只要你认为自己就是不怕艰难不怕畏惧的人,鬼也就不会来找你的,找你你也不会心虚因为你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所以不是从从恶和善的角度来说,有些人从恶再多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大(他就是个大恶人),对于这种人他活得好好的,不心虚自己做了坏事,也不会担心自己会有鬼来找他.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社会中那么多恶人都很好.当然善良的人就更不会心虚遇上鬼了.
所以我说不是真的有鬼扰身,而是你的思想控制了你会不会有鬼来找我.
不知大家怎么看
当然我觉得什么事用辩证的观点看会更好.那有些生活中发生的东西是科学没法解释的时候我也照样不否认,我只认为可以信,但不能太信.
《了凡四训》的相关元素我也了解过,当然,如果我没有误解其中含义的的话.

您的看法自然也源自于您的辨析和总结以及您个人的经历.这也是您有理由说出自己感想的依据.

因为您有理由,所以我这里不说“但是”,就只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就“必然”和“偶然”这个概念而言如果他们真的就是解说的那样必然中的偶然,或者用所谓的“辩证”论断来解释.我们会发现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功效会有所降低.如果我们真的从内心里认同这种“必然和偶然”理论.那么多数时候也是一种为自己解心宽的概念.也就是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这就像“辩证法”其伟大和说服力是不用质疑的.但是这个“理”在很多时候却是一种抽象的“理”.其对于我们内心的影像其实并不像我们标榜它那么强大.也就是说我们虽然认同“辩证”.但是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节一旦膨胀,还能不能真的以“辩证”的态度来说服自己的内心.这是不能勉强的.如果真的将“辩证”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无论外界如何,都会以“辩证”来认同,没有丝毫怨言.那么就是高人了.也就是说把“辩证”作为了内心中真实的信仰.否则的话,“辩证”仅仅是一种标榜,而并没有附体于灵魂.就成为了一种抽象概念,口头信仰.

这就好比说,“一切都是相对的”,这句话本身就是非常“绝对”的.也就是不再相对.这个圈子似乎总是跳不出去.而我们的内心真的“空”吗?答案是No!的.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有理想和追求.并没有做到那么伟大的境界.就是凡人.是有“执著心”的.这就像您文字的最后一句“可以信,但不能太信”,这句话其实实际的意义很小.这个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恐怕很难.到底怎样才算信,信还包括有没有误解的成分.那么信的程度既然不好把握,太信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我们只要有“执著心”就很难客观的看待一件事物.因为我们有喜有恶.有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所以真正做到均衡的态度是很难的.

您举例的《了凡四训》其实我个人觉得并不是在强调佛教的东西.只不过其内容是袁了凡以其机缘通过佛教深入感悟得出的个人体会.他与您的体会以及感悟本身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不过他有缘接触了佛教的修为,或者说佛教教育了他去修为,从而使他得到了其希望的境地.但是《了凡四训》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及的.袁了凡是在回首一生的感触而总结.也就是说他的经历有着对于自己内心的深刻震动.而我们很多人当前还很年轻.或许根本缺乏这需要一生的阅历去总结.所以说对于袁了凡的“感应”还没来得及有深刻的体会,所以仅仅是凭着自己的推断去对比于《了凡四训》的看法.这就难免有一些遗憾了.包括我个人在内.

所以说我没有勇气去以自己“虚拟的推断结论”去否认一个人“真实的经历结论”.有些事情的确是在他身上发生,而在我们身上还没来得及发生.所以真正的理解还没有开始.说理解也是口头理解.

“鬼神”概念其实也存在理解角度.您也可以以“自己的思想”来命名与它.也就是说有人称其为“外来有鬼”,而有人称其为“思想作怪”.关键是这样的状态的确是当前的事实.那么怎么去应对这个状态.“不怕”也不是一种标榜.“不怕”不等于心甘情愿的去面对.梦见死去的人为什么要害怕?而有真正宗教信仰者梦见死去的人很可能真的不害怕.这很可能就像您之后说的有方向.但是这个方向不是标榜的.比如佛教对于所谓的“现象”有解释.所以有深刻信仰者会以此来应对.并不是一味认为“鬼”是丑恶的.而是鼓励理解,与自己有缘.鼓励人们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说觉得“鬼”很可怕,必须离得远远的.其实就像郭德纲说相声中的一段“恐惧到了极点,就变成愤怒”.这时的愤怒是源于恐惧,而非真实的勇气.所以说很多小的地方往往对外自称自己“大”.在名字前非要加一个“大”字.其实谁都知道,这不是证明它的大,而只是因为它太小.

而且存在的东西,也不一定非要自己感受到.或许他一直存在,没有忍心让我们觉知.我们就以为他不在,他不来找我,这也未必.再说他来找我们也不一定就是非得是坏事.我们认为“鬼”都是恶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而佛教中却鼓励众生平等.如果我们对待人不歧视,对待其他生物歧视,那只能说我们有歧视的心.所以说不能说自己就是真正清净的人.

再有就是“恶人”和“善人”的定位.这其实很多时是两个论断概念.所谓“恶人”未必纯粹的恶.“善人”也未必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所谓的“坏人”他们身上的一些优点,好,甚至比所谓的好人还要好.而有些所谓的“好人”发起坏来甚至比“坏人”还要坏.

我们很多时候只是还不够典型的“坏人”,但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好人”.顶多算是不好不坏.坏事不敢做.好事做得有限.如果依照前世今生说,有福的坏人,其前世甚至前几世都造下了极大的福因.今生即便行恶,消损了福报也损之不尽,恶果显现并不及时.而一些穷苦的善良人,其前世的因很可能并不积极.所以今生善良,却未必有福果充足.所以说站在前世,后世的角度来看,今生的表现仅仅是现象而已.这就像有的人生下来就漂亮.有的人则相反.如果真的站在今生说,漂亮的人为什么漂亮,不漂亮的人为什么不漂亮.而人们普遍是喜欢看漂亮的人,自己真的心甘情愿吗?

“唯物主义”是一种立场,如果依照辩证说,自产生之日起就为所谓的“唯心主义”提供了最根深蒂固的存在理由.而且“唯物主义”一旦成为内心中坚实的心念,就起到了与宗教信仰同样的作用.也就是说把“唯物主义”当做了宗教式的信仰去膜拜.这本身就已经很类似所谓“唯心主义”的状态了.这也就是说,所谓的“唯物”其中已经包含了“唯心”的成分.而所谓的“唯心”其中也不乏“唯物”.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本来是无法分开的.所以更像是难以分割的一个整体.这就类似于佛教中的“空”...

可以继续探讨,相互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