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乐谱怎么写?、、六线谱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5 22:48:36
乐谱怎么写?、、
六线谱
乐谱
  乐谱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了不同的记谱方法.记谱法可以分为记录音高和记录指法的两大类.五线谱和简谱都属于记录音高的乐谱.吉他的六线谱和古琴的减字谱都属于记录指法的乐谱.传统的乐谱主要以纸张抄写,现在亦有电脑程式可以制作乐谱.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
  1、中国古代就有“宫,商,角(jue),徵(zhi),羽”五音,对应 简谱 中的1 2 3 5 6,是
  乐谱的相册 (20张) 乐谱的基本 音符 ,在谱曲时 古曲 用这五个音.在谱曲时是以它们其中的一音定调,只有在乐曲中才会体现音节,几分音符和音的长短.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这样谱曲的,整首歌里没47两音出现,是传统民歌.
  2、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 记谱法 .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 唱名法 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 音阶 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0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 五线谱 的4分音符.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宗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 卢梭 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因此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得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体制,已基本通行于各个国家,在学校里已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3、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种方法.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和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一线、上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一间等,各代表一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 谱号 来决定.谱号有三种:高音谱号,又称G谱号,低音谱号,又称F谱号,中音谱号,又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五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三种用 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 大提琴 、大管、 长号 的较高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编辑本段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
  总谱   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分谱   分别记载着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
  大谱表   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 竖琴 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在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一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四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钱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来又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五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到了16世纪又有了加线的办法,它更加完备了音高的记载.
  有量记谱法是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的.这种用音符、 休止符 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的记谱法,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用涂以黑色涂成的,它被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又被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一直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沿用至今.如 小节线 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周逐步流传和使用,是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才有所推广.在五线谱之外,还存在着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在16世纪中意大利和英国就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世纪初,也有人对五线谱进行过改革,并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未能普及.
  编辑本段 分类方法二   较有针对性的记录不同种类乐器的演奏方法的乐谱,如: 钢琴谱 、 吉他谱 、古筝谱等!
  编辑本段 相关典故
  欧洲记谱法历史   1985年,柏克莱加州大学的Anne Draffkorn Kilmer曾发表文章论证 楔形文字 板上发现了最早的记谱法.
  希腊罗马时期,已经有简单的符号粗略地代表音的高低,不少诗歌会有节奏标记,如长短格(trochaic)和短长格(iambic)等等.
  中世纪 时代,乐谱从早期的纽姆谱(Neumatic notation)逐渐发展到现代的五线谱.乐谱从单声部逐渐增加到多声部的分谱,亦开始有不同节奏的标记.
  从 巴洛克音乐 到现在,乐谱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大大推动了音乐的传播,并因为 乐队 的发展以及各种新颖乐器技巧的出现而增添了更多的符号. 作曲家 会精细地标记音量、速度和音色变化.
  随着 爵士乐 和 流行音乐 的发展,不少乐谱同时标有旋律、和弦标记以及吉他指法.但不少音乐直接演奏或者录音,乐谱仅仅作为一个大概的框架,而不一定会将每一个细节详细记录.
  中国记谱法历史   中国留传下来最早的乐谱是 南北朝 时代的 古琴谱 《 碣石调·幽兰 》.早期的乐谱为文字谱,将指法详细地以文字叙述.后来为了简化记录方法, 唐朝 后期出现了 减字谱 ,记录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敦煌的 莫高窟 收藏了不少唐宋以来的乐谱,其中包括不少琵琶乐谱.宋代的 姜白石 道人歌曲出现了记录音高的俗字谱,证明当时的 宋词 是可以歌唱的.明清两代的 戏曲 ,包括昆剧、京剧、粤剧以及当时不少器乐曲都应用了 工尺谱 . 潮州音乐 有其独特的 二四谱 .
  民国 年间,受到西方以及日本的影响,中国的学堂乐歌开始应用简谱以及五线谱.直至今天,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流行曲,都是以简谱和五线谱居多,但古琴的减字谱和戏曲的工尺谱也依然有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