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论语》读后心得(1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4 10:22:13
《论语》读后心得(1000字)
如题
读书人的快乐
《论语》开篇第一章的内容便是关于学习,并且讲的是学习之乐.凡是看过《论语》的人都对这一章记忆犹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第一》)即是说,学习中能时时复习学过的东西,心情不是很欢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方而来,心里不是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不理解我,我心里没有郁郁不欢,这难道不是一位修养有德的君子吗?
钱穆认为这一章是讲述孔子一生学习的经历,"学而时习"指的是孔子十五岁开始志学之后的这一阶段;"有朋自远方来",则是三十而立之后的中年治学阶段;"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学的一个很高境界,指孔子五十知天命后这一阶段.钱穆的解释深刻精辟,值得我们去仔细反思.
不过我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这一章,那就是要达到一种以学为乐的境界.孔子自述的三种境界都在反问,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论语》中还有直接表达这种以学为乐的章节,孔子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认为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并且不为外物所累,以学为乐.孔子自己也有这种品质,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篇第七》)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像孔子和颜回那样好学,并且以学为乐事,那么他的学习境界定当有所提升.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一种以学为乐的传统,当然这种传统可能与《论语》有密切关系.比如说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是晋代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酣觞赋诗,以乐其志."这便是陶渊明本人的真实写照.他沉醉于读书、写作之中,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满足,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迹.他自己不慕富贵,不贪仕途,当他生活潦倒时,他并不以此为虑,仍是生活得高高兴兴的,因为他有诗书为伴,在学习中寻得了快乐和满足.时下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不以学为乐,反而以学为累,认为学习一无是处,反而生活得不如意.这样的人明显犯了两个忌讳,一个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篇第四》)他不考虑自己应该多学,以提高能力为自己创造好生活,只是发些没用的牢骚;一个是他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很自然他就会觉得学习不是一件乐事,而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最好要摆正姿态,做到志于学,乐于学.
王羲之是晋代的书法家,他在《兰亭集序》中写了一幅众人乐学图.那一次有王羲之、谢安等参加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四十多个文人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天,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环抱中,列坐在清流急湍的溪水旁,一觞一咏,饮酒赋诗,大家各呈才藻,竞展风华,自然景物之美与人的才华之美结合在一起,互相辉映,成为永远令人艳羡不已的壮举.这样的情景在今天已经很难再见到了,不过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精神,做一点恢复性的工作,这样于人于己都是一件乐事,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乐于其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负担,那么人的一生就会变得了然无趣,每天的学习变得很压抑,我想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学习本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学习使人进步有所得,给我们为人处事以指导,解决我们的困惑.学习就像我们最忠诚的朋友一样,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为何不能与之友好相处呢?孔子从十五岁便开始喜欢上学习,每到一个年龄段,境界都要提升一次,原因是什么呢?正是我们所说的以学为乐.希望那些对学习认识不深的人,仔细理解领会孔子以学为乐的精神,做到乐在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