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已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4:23:06
X Y 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周期元素

在这个阶段所学的知识中,N和S显正价,氧负价...常见的就是NH4-SO42-为什么最后一个是硫酸铵答案很简单,就现目前学的中就是这一类.

主族元素WXYZ的院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院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此外层的3倍XY和Z分属不同周期他们的原子序数之和是

W,X,Y,Z分别是__O___F___Mg___K__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所以电子排布应该是次外层2,外层6.所以是氧.X,Y,Z分属不同的周期,且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

X、Y、Z、W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常见元素,

由Z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可知n=2,由Z为OX原子核外有2个未成对电子,为C,则Y为NCN的核电荷数=6+7=13,则W为26,是铁X:CY:NZ:OW:Fe再问:2个未成对电子怎么知道它是c的,

1.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单质是制备一种燃料电池的重要负极燃料,X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

由题的W应该是HX应该是CY应该是稀有气体Ne或者...Z可能是SA选项正确.刚刚碳和S和C刚好凑够足够的公用电子.可以这么说.2个S差4个电子C多4个电子.刚好.B错误.Y应该是稀有气体,基本不反应

一: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yz是非金属元素(1)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W:钠,X:铝,Y:硫,Z:氯(1)Al(OH)3+NaOH=NaAlO2+2H2O(2)Na2S(3)SO?+Cl?+2H?O=H?SO?+2HClHClO+SO2+H2O==HCl+H2SO4(1

X Y 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周期元素.

(1)否,若三者处于同一周期,则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不可能为17.(2)N,O,S(3)硫酸铵(NH4)2SO4我认为:(2)的答案还可为:O,P,S,因为一样满足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相邻;

X Y 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周期元素,他们满足以下条件

Y、Z和W是否位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否,理由是:依照题意Y、Z、W要是3个相邻的3个元素,但是在同一周期中相邻的3个不可能出现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2)Y:CZ:OW:F(3)X、Y、Z

已知abcde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元素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相等,则D为282或22即Mg或Be又ABCD中D的序数最大,则D不可能是Be,那么D为MgD和C形成的化合物是一种耐高温材料,则C为O,耐高温材料为MgO而A不和BC

ABCD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

B为氧,C为钠,淡黄色化合物E为过氧化钠A为碳,D为S(最外层电子数为8-2=6)A、B的化合物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2+2Na2O2=2Na2CO3+O2A、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属共价化合物D元

W、X、Y、Z四种元素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已知:①四种元素的电子层数之和等于10,且它们

设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m,则根据题意可知:X的最外层电子数=m+1、Y的最外层电子数=m+2、Z的最外层电子数=m+3m+m+1+m+2+m+3=10m=1,所以W、X、Y、Z分别是第一主族、第二主族、

已知XYZW四种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常见的主族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分析:Y的氢化物有三个极性共价键,所以肯定是氮族元素,水溶液碱性,定是氨气,所以Y是N.由第二个第三个已知条件可知,Z元素只能是ONe,S、Ar中的一种,而S和Ar原子序数为16和18,乘以2.5后为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周期的四个元素,WX是两个金属元素,YZ是两个非金属元素,WX各自的最高价...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l(OH)3+OH-==AlO2+2H2OY的低价氧化物通入Z单质的水溶液中Cl2+SO2+2H2O==H2SO4+2HClWXYZ四种元素简单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S2->

有ABCD四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但均小于18,

(1)、A:碳B:氧C:镁D:铝(2)、第三周期3主族(3)、(4)、Al的氧化物:Al2O3

XYZW四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

Y---Nz----Ow---S(2)(NH4)2SO4再问:那个离子方程式呢?

8,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且互不同族;

答:答案为D项.因为:“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所以推得X为Be元素或Ar元素.排除氩元素,因为:“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要是氩的话后面的不够了.又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