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明朝进士:"摆尾摇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0:05:45
1.有人用"明修长城清修庙"来形容明清两朝的民族政策.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朝和清朝在对待游牧民族的政策上有什么不同.

一,答:明朝对待游牧民族的态度是打压和防御,清朝对待游牧民族的态度是联姻和自制.二,清朝的政策更有利于统一多名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原因:清朝的政策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对自己部落的管理权;联姻更使少数民族与

1.有人用"明修长城清修迪"来形容明清两朝的民族政策.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朝和清朝在对待游牧民族的政策上有什么不同.

清朝.明朝是从元朝走过来的.而元属少数民族.明刚刚使汉族拜托少数民族的控制.明统治者大力加强边防以及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明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没有清频繁.毕竟清的统治者也是少数民族.从俩朝人对长城的态度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均进士...改成“别”字

把士改为土,把官改为棺.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均进土,老加棺少加棺父子皆加棺.狠毒了点儿.

形容明朝的皇帝的成语

太祖:开山鼻祖建文帝:妇人之仁成祖:雄才伟略仁宗:福厚命薄宣宗:恩威并用英宗:亡羊补牢景帝:力挽狂澜宪宗:宅心仁厚孝宗:忠贞不渝武宗:战无不胜嘉靖:大智若愚穆宗:拨乱反正神宗:事半功倍光宗:壮志未酬天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之章

这是后世人讽刺明朝以来借八股文考取功名的人.八股文完全套用古人思想,毫无新意,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顾炎武讥之曰:“代古人语气为之”,生气全无.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它引导大量的读书人成为废物,毒害社会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同失夫;

明朝有多少位皇帝?明朝有多少个皇帝? 有人知道吗?

由明太祖朱元璋到思宗朱由俭=共16人有人加入安宗朱由崧=是17人(属于南明朝)随后有弘光绍宗,昭宗都是短命流亡南明朝代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明朝洪武时期姓王的进士在海南的有哪些?籍贯在哪里?那一年?

封公.王志.  许国公--王志  临淮(安徽凤阳)人.以乡兵从太祖于濠,下滁、和.  从渡江,屡腾栅先登,身冒矢石.授右副元帅.  从取常州、宁国、江阴.复宜兴,攻高邮,捣九江,下黄梅,鏖战鄱阳.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双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有一次,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写诗说:‘

赵嘏写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再问:如何理解这两句话再答:唐代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致使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整日埋头苦读。许多读

明朝的的东厂里有人叫番子是指什么?

缉捕罪人的差役.明东厂隶役皆取给于锦衣卫,役长称档头,专主伺察,下有番子为干事.说白了就是衙役之类的.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清国比明朝强大?

明朝虽然有几十年的断头政治(就是皇帝不理朝政,全由大臣商议决定),但这正是民主政治的先河,明朝有了资本主义商业的萌芽,而且有了民主政治的萌芽.我们对明朝了解甚少,如果清人不入关,我想极有可能现在还是明

明朝万历年有哪些进士?知道的人请告诉我,如果知道哪里能查到,

万历的进士太多了,难以全都列出来.这里有地址,楼主去看看吧,有明朝所有年代的进士,万历的大约在第四页中间部分.http://tieba.baidu.com/f?z=755673781&ct=33554

有人用 啄木鸟 形容我

有以下两条意思,你觉得你像哪一条?①:很烦、很吵.②:乐于助人.就像啄木鸟帮大树看病一样.

明朝进士有哪些 主要是秦氏

无锡秦氏家族是明、清时代的东南望族,科第联翩,簪缨不绝.清代康、雍、乾三朝,更是其鼎盛时期.在秦氏宗}目的大门上曾经挂过这样~副对联“辰、未联科双鼎甲,高、玄接武十词林.”意思是说,秦氏家族在乾隆丙辰

有人说辽实际上是被明朝灭掉的,

是这样的,辽被金推翻了,有部分辽的人在其他地方建立了后辽,而这一句不算是真正意义是辽了,虽然是被明朝灭掉的,重根本意义上说,辽就是被金灭掉的.

唐朝时期的许多诗人官员出身与进士,而明朝时期的许多文化名人却不是状元或进士,请

明朝的著名大臣和文人几乎都是科举出生,例如著名宰相李东阳,自小被认为神通,曾被景泰皇帝多次召见,17岁即考中进士.著名政治家张居正,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

明朝进士武信是哪里人?登进士初任山西武略将军成都护卫副千户

明朝的进士名录里,只有洪武二十七年的三甲第44名的名字是“武信”但是网上查不到他的籍贯,你可以查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这套书,里面有全部明清进士的名单和籍贯,通过籍贯再查找响应的地方县志,大体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