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事迹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1:44:32
作文:方志敏烈士的的事迹.事迹300字,感想100字!

1916年秋天,16岁的志敏在弋阳县高校读书,他在学校图书室看了很多进步书籍,并组织了“九区青年社”,专门与土豪劣绅做斗争.张地主终于找到了方志敏.几个狗腿子推搡着方志敏,方志敏被带到了张地主家.张地

方志敏是哪里人?

方志敏,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乱,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

《威武不屈的方志敏》的

【词语】:矜持不苟【注音】:jīnchíbùgǒu【释义】:态度认真,一丝不苟.矜持:保持庄严的态度;不苟:不草率.端庄严谨,毫不马虎.一丝不苟.【词语】:齿冷【注音】:chi(第3声)leng(第3

方志敏的英雄事迹

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

方志敏故事 读后感问下~~~一定要读后感!~~

简介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

清贫方志敏主题

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清贫》一文,述说了自己被俘时的经过.两个国民党兵无意中在柴窝中发现了他,并猜到了他正是那位共产党的省主席.他们从方志敏身上只搜到工作所用的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此外分文没有.一个自称

方志敏烈士生平事迹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坚贞不屈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8月出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19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这时,正值五四爱国运动后新思想、新思潮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方志敏是什么人?

这里很全!

方志敏的故事

1916年秋天,16岁的志敏在弋阳县高小读书,他在学校图书室看了很多进步书籍,并组织了“九区青年社”,专门与土豪劣绅做斗争.  当时,有个姓张的大地主想弄个“省议员”当当.他让手下用钱去买选票,老百姓

威武不屈的方志敏敌人为什么这么害怕方志敏

因为他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即使牺牲也要让祖国安全……………………(有关他的品质的写点就o了)

方志敏的清贫

清贫作者:方志敏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

方志敏.李大钊.王若飞的英勇事迹

方志敏,原名远镇.1899年8月21日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进南昌江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后考入九江伟烈大学.他用心研读《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组织“读书会”、“马克思学说

关于方志敏作文.

方志敏精神进校园 人如果没有了精神,就像行尸走肉般,丝毫没有生活的乐趣,也没有远大的目标,遇到问题就会知难而退.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爱学习”这几个字人人都会说,实际做到的又

方志敏的简介

方志敏(1899—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江西弋阳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江西的中共党、团、军组织和革命根据地.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领导革命运动.1935年1月,方志

方志敏的名言

1、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做为!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3、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

方志敏 清贫赏析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堪称革命的正气歌.文章述说被俘时的经过:两个敌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他,并猜到了他正是那位共产党的大官,可是

王若飞或方志敏的事迹(要清楚一点、简洁一点)快!

1924年,方志敏加入共产党,并在南昌市郊创办农民协会.1927年夏,国民党反共后,方志敏潜回家乡弋阳县,以“两条半枪”起家,发动数万农民于1928年初举行暴动,又于1929年建立红军并逐步扩大,成立

方志敏 的事迹?有什么应用语段没?就是将方志敏的事迹用于作文中的句子?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当我们吟诵方志敏的不朽诗篇,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

方志敏<<清贫>>的读后感想

上小学时,老师讲授过一篇课文,就是方志敏同志的《清贫》.当时年幼,感悟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物是人非,本人对该文章虽有深刻印象但却再未重读一遍.近日又读,认真仔细的阅读,真乃感慨良多,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