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7:30:12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解题思路:实词和虚词解题过程: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

文言文拟声词是实次还是虚词?

虚词,没有实意叹词、拟声词,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虚词,有时侯可以把它们归入助词.拟声词又称“象声词”或“摹声词”,是描摹自然界声音、能够独立成句或充当独立成分的词.应当注意的是拟声词只是一种模仿,仅仅与实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耶”用法

详细字义〈助〉1.(形声.从耳,邑(右耳旁是“邑”的变形)声.不详)本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为一郎僮耶.——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史公果死耶.——清·全祖望《梅花岭记》抑未死耶.岂可近耶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总结.(只选出了例句,虽然比较粗糙,但全是时间凝成,涵盖1---6册除诗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编成练习,也可附上解释编成讲义)第一部分:(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1、爱:老臣

文言文 出师表 虚词用法

1.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受任于败军之际此两处中于字的用法是一样的,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2.以咨臣以当世之事此句中的以当“把”、“拿”讲,表示对

高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之(一)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

什么叫文言文虚词实词?

真实存在的就是实词...你,我.他.小花.动作也是..跑.跳...(类似的都是存在的)..虚词..而.乎.也...(类似的..)

文言文虚词“之”和“而”

1.A(的)BC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B(代词,这)ACD(同上)3.C(表并列)A(连接词,无意义)B(修饰)D(转折)希望采纳

初中文言文语文版虚词大全

常见的无非以下的这些,可能不是很详细.初中语文的文言文中应该都具备,但是我不是教学的,可以再去参考一下别人的答案.之、且、若、所、为、焉、而、于、与、则、何、乎、乃、其、也、以、因、者

求初中文言文虚词分类

还有个版本更多发不上,要的话留个邮箱给我,希望对你有帮助!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文言文的18个虚词?

文言文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

初三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一、词汇积累(加点的要注音)痴想隐秘凝成喧腾一瞬间啜泣纳罕头晕目眩小心翼翼骚扰小憩糟蹋庸碌擎天撼地迸溅伫立伶仃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缀连倔强洗濯玷污诅咒冉冉雏

文言文的虚词

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虚词?什么是虚词呢?它在文言文当中起的是什么作用呢?文言虚词和实词相比,虚词量要少得多,但是它有以下四个特点:(一)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多种解释,乃至分属几类词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主要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一、用作连词.(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初中文言文虚词有那些?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文虚词‘若’

若的古文解释ruò①像.《赤壁之战》:“众士慕仰,水之归海.”②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君之美也.”③你;你们;你(们)的.《鸿门宴》:入前为寿.”《捕蛇者说》:“更~役,赋.”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