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的重点有什么不同之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22:55:50
(洋务运动)当时的中国,除了向西方学习外,还有别的强国之路吗?

个人认为没有;向西方学习只是一个概称而已,实质还是发展,是迈向现代化.当时中国的国力、文化、制度上都极度落后,根本无力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帝国土地,更不要说还有因为要发展自身而急需资本积累的资本主义各国了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是怎样产生的?

1.西方列强入侵打开国门和市场,西方思想和器物流入,开始东学西渐~2.清政府的腐败落后.3.人们开始认识到东方的不足,然后以林则徐开始睁眼看世界,然后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展开了洋务运动~后来人们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所反映的内容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什么不同?

洋务运动是我国向西方学习历程中的器物层,主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希望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效果.戊戌变法是制度层,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实行变法,希望在中国走西方的君主立宪的道路.希望你满意

日本跟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中日两国中,有哪些有好往来的事例?

玄奘东渡日本,田中角荣访华,温家宝暖春之旅.

中国近代化进程实质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发展有何特点?

中国近代史若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粗略地勾画其历史轨迹,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对中国不断地发动侵略与

从内容和结果两方面比较中日在向西方学习有什么不同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是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而日本学习的是西方的资本主义体制.由于中国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尝试摸索中前进,而且我国是人口大国,所以发展起来相对缓慢.但日本学习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阶段,学习西方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吸取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海国图志》洋务派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器物.戊戌变法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就是西方的文化,后期李大钊为主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我是高中生学历史的、希望能有点帮助.

中日两国 怎样相处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

为什么洋务派魏源严复主张学习西方他们提出的西方学习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我必须纠正你,魏源不是洋务派,虽然他的“师夷长技”后来成了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洋务派遵从该思想,说明他们承认中国在器物层面不如西方,所以需要学西方的器物,而认为中国的制度无可挑剔,所以避免涉及制度层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出现的进步思潮有哪些?

1、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是落后的生产力代表,他们有革命的愿望,但是缺少革命的指导,他们想推翻旧的剥削者,过上传说中的大同生活,但是这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2、民族资产阶级:中国

比较19世纪60——90年代,中日两国都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说明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答案](1)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继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2)相同点:①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

近代中国如何向西方学习

衣着饮食军事.洋枪洋炮洋货洋火洋厂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一衣带水成语意思: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出处:《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中国和日本是一衣

中日两国在向西方学习上有什么不同

日本谦虚的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中国学习人家的用不着地到很认真.这个不用举例说明,大家都知道的.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的英文翻译

ChinaandJapanareneighborsseparatedonlybyastripofwater.

中日两国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满意地回顾了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以来,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获得很大的发展;确认上述联合声明是两国间和平

中国人如何向西方学习?

美国的艾奇逊给咱们中国人讲过不少近代史的笑话与传奇,比如,中国人口太多了,只有向美国人买面包吃.今天,咱们不少的大教授也挺能讲近代史的故事与传奇.人大有位姓张的大教授轻松快活地“说历史”,他的书和文章

近现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

1960年岸信年内阁集体辞职,谢田勇人上台组阁提出“宽容与忍耐”口号,推行“政治与经济分离”政策,1961年恢复了中日民间贸易,1962年中日签订《中日贸易备忘录》并互设常驻贸易机构.1964年池田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