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三个钩码的重力为1牛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6 17:42:01
(2011•顺义区二模)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球所受重力均为2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丙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并且甲、乙、丙分别通过绳子连在一起,因此甲和乙分别直接和间接受到丙球向下的拉力;故A选项正确.B、乙球受到自身的重力和丙球向下的拉力作用,同时受到甲球竖直向上的拉力

如图所示装置演示静摩擦力的大小.当重物连同盘的总重力为2N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8N.现在向盘中加勾码,当盘与勾码总重为1

对于求解摩擦力问题,首先要判断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因为物体静止,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引起相对运动趋势的合力决定,这个题目中引起相对运动趋势的合力是弹簧的拉力和绳子拉力的合力,开

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10牛,滑轮重力为2牛,弹簧秤示数20牛,则物体B的重力为(  )

弹簧秤的示数是20N,说明滑轮受到向上的拉力为20N,滑轮向下受到三个力:滑轮的重力,和两段绳向下拉滑轮的力,左右两段绳的拉力是相等的,设每段拉力为F,则有2F+2N=20N,从而得出F=9N,所以B

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力不计,物重G=1牛,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

D弹簧测力计使用时是受力平衡的,左右拉力一样.图一中墙充当了一个施力物,图二左边的物体,都与右边的重物组成了一对平衡力,两图的受力分析图如下.两图实为等效图,你把左边重物看成墙就行了,都施加一个方向,

如图所示,重力不计,质量为m,带正电且电荷量为q的粒子

只要研究开始从a-b那段图像就可以判断了.从图像上可以看出,此粒子向心力是向上,也就是洛伦磁力向上,用左手定则判定伸出左手,拇指方向只能是向上,拇指方向为洛伦磁力方向,那么手心直能朝外,磁力线穿过手心

如图所示,吊篮的重力为400N,动滑轮总重力为50N,定滑轮总重力为40N,人的重力为600N,不计绳重与摩擦,人在吊篮

将人、吊篮、动滑轮看作一个整体,由于他们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则人的拉力F=15(400N+50N+600N)=210N.故选C.

如图所示,撑杆跳运动包括三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横杆,其中发生了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阶段是(  )

助跑阶段没有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撑杆起跳阶段,运动员的高度上升,撑杆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越横杆阶段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都不变,故C正确.故选:C.

如图所示,物体A 的体积为10 -3 米 3 ,物体B 所受到的重力为180 牛,底面积为20

在A点时:GA×OA=FB×OB,且FB=GB-F,F是地面对B的支持力,大小为:F=Ps=3000Pa×0.02m²=60N所以:GA×OA=(180-60)×OB即:GA×OA=120×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球所受重力均为2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丙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并且甲、乙、丙分别通过绳子连在一起,因此甲和乙分别直接和间接受到丙球向下的拉力;故A选项正确.B、乙球受到自身的重力和丙球向下的拉力作用,同时受到甲球竖直向上的拉力

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式100N,B的重力为30N,动滑轮重力不计,此时A刚好在桌面上做匀

答案:60N.因动滑轮重力不计,所以A的拉力是B的重力的两倍,即F(A)=2G(B),而此时A刚好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A的摩擦力与拉力相等,即f(A)=F(A)=2G(B)=60N.whyyb

如图所示,不计滑轮的重力,绳子的重力和摩擦,用动滑轮把重的物体匀速提升3米,所用的拉力为F为40牛,

用一个动滑轮就是两股绳子拉,可以省一半的力但是将物体拉上x米拉力那端就要2x米已知:F=30N,s=3m*2=6m求:WW=Fs=30N*6m=180J

如图所示,杆秤秤砣的质量为0.2kg,秤砣受到的重力大小为

重力加速度为9.8,所以G=mg=0.2*9.8=1.96N再答:不用客气,记得给分就好~

如图所示,三个钩码的重力均为1牛,用三根绳子连接悬挂着,那么a绳受到的拉力为______牛,b绳受到的拉力为______

以最下面钩码为研究对象,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而静止,因此c绳拉力等于钩码重力,故c绳受到的拉力为1牛;以中间钩码为研究对象,它受到b绳竖直向上的拉力、钩码竖直向下的重力和c绳竖直向下的拉力作用,钩码重力

如图所示,吊篮的重力为400N,动滑轮重力为50N,定滑轮重力为40N,人的重力为600N,人在吊篮里拉着绳子不动时需用

绳子算5股,的确因为人和重物是一个整体,动滑轮不是说只算了一个,这里题目意思应该是下面两个动滑轮的总重力为50N.

如图所示是体积相同的甲,乙.丙浸没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此时甲乙丙三个物体所受的重力分别为G甲、G乙、G丙,

选B.G甲<G乙<G丙分析如下:甲上浮,说明:F浮甲>G甲乙悬浮,说明:F浮乙=G乙丙下沉,说明:F浮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