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24-2-43所示,P为圆O外一点,PA,PB为圆O的切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8:28:30
已知直线AB‖CD,E,F分别为直线AB,CD上的点,P为平面内任一点,连接PE和PF.(1)当P位置如图1所示,求证:

过P作PG平行AB所以角PEB=GPF因为AB平行CD所以PG平行CD所以角GPF=PFD所以角EPF=EPG+GPF等量代换,结论可证再问:第二问是重点。第一问很简单

如存在图所示 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是-2 3,点p为数轴上的一点,其对应的数是x

再问:pa那里第一个有绝对值吗?再答:绝对值号全去了的

如图2所示,盛有一定质量水的封闭容器放在水平面上,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F1和p

根据公式来,P=F/S;如果不好理解力,可以把容器底部设相成是可以上下移动的活塞,底部受向下压力就好理解一些,其实液压机也就是根据F=PS,增大面积,增大压力.

如图7-3所示,在场强为E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固定着一个点电荷P,a、b、c为电场中三点,其中a、b两点与点电荷P

在场强为E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固定着一个点电荷P,a、b、c为电场中三点,其中a、b两点与点电荷P在同一水平线上,a点位于点电荷P左侧r远处,b点位于电荷P右侧2r远处,c点位于电荷P正上方r远

如图9所示,电源两端电压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2Ω.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大,串联电压与电阻成正比,所以滑动变阻器电压增加,应该为4V+2V=6V设P在中点时,电流为I1,滑动变阻器电阻为0.5R2,P在最大阻值时,电流为I2,滑动变阻器电阻为R2I22R1

两正方体A、B的边长之比为2:1,密度之比为1:3.当两正方体A、B如图(甲)所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时,桌面受到的压强为p

∵两正方体A、B的边长之比为2:1,∴SB=14SA,VA:VB=8:1,∵ρA:ρB=1:3∴mA:mB=8:3,即GA:GB=8:3,当两正方体A、B如图(甲)所示时,桌面受到的压力为:F=GA+

已知四棱锥P-ABCD(图1)的三视图如图2所示,△PBC为正三角形,PA垂直底面ABCD,俯视图是直角梯形.

(1)过A作AE∥CD,根据三视图可知,E是BC的中点,(1 分)且BE=CE=1,AE=CD=1(2 分)又∵△PBC为正三角形,∴BC=PB=PC=2,且PE⊥BC∴PE2=P

如图3-4-10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的木块P、Q在水平恒定F作用下都静止在竖直墙上

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的木块P、Q,在水平恒定F作用下都静止在竖直墙上.画出Q物体受力分析的图示,Q受P的弹力大小为(F),受P的静摩擦力大小为(mg);画出P物体受力分析的图示,P受墙的静摩擦力大

如图1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2.0s时的波形图,图2是这列波中p质点的振动图像.那么,该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是( )

由图2知:2秒后,P将向上振动.结合图1,知该的传播方向是向左的.由图1知,波长为100m,由图2知,周期为2秒所以传播速度为50m/s

电路如图2所示,试求2A电流源释放的功率P

左边那个2Ω电阻的分压U=IR=2*2=4V,所以2A电流源两边的电压U‘=6+4=10V,所以P=U’I=10*2=20W,即2A电流源释放的功率P为20W.

在如图(1)(2)所示两个电路中,R1为滑动变阻器。R2为定值电阻,若电路A、B两端加上恒定电压U时,改变R1的触头P的

解题思路:根据滑动变阻器的特点结合题目的具体条件综合求解。解题过程:(1)图是分压式接法。当滑片在最左端时,R2上的电压为U;当滑片在最右端时,R2上的电压为0。(2)图是限流式接法。当滑片在最左端时

空中P、Q两点处各固定一个点电荷,其中P点处为正点电荷,P、Q两点附近电场的等势面分布如题20图所示,a、b、c、d为电

D正确,ABC错误.由等势面的对称分布可知,P、Q两点处的电荷是等量的异种电荷,即P点处为正点电荷,Q点处为负点电荷.故A错.A、B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不同,故不相同.B错.由等量异种点电荷电

在竖直放置的U形管内由密度为p的两部分液体封闭着两段空气柱A和B,大气压强为P 0 ,各部分尺寸如图 所示,求A 、B

本题中液体和气体都处于平衡状态气体的压强对液体会有力的作用可以分别运用平衡法和等压面法来求气体的压强    方法一:平衡法   &

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设灯丝电阻为RL且不随温度变化,已知R1=2RL,电压U=10V且不变.先闭合开关S,并调节划片P使

闭合开关S,并调节划片P使它位于R2的A处,这时R2消耗的功率为2W,IA=U/(RL+RA).(1)U1=IA*RL=URL/(RL+RA).(2)PA=IA^RA=U^2RA/(RL+R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