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科举制与现行的考试制度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0:23:39
从哪里获取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的信息

你可以从一些史书上找到,或在网上查找,比如:在百度百科搜索“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就可以查到.  概述  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利:改变了中国古代的选拔制度,给贫民士子提供了考取功名成就伟业的机会.使朝廷可以广泛的选拔人才.弊:给人们的思维形成了一个牢笼,使士子们过度追求功利,只知道读死书,而且后期作弊,买通考官现象严重.

科举制度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什么不同?

科举制度与今天的考试制度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但是1、科举制度是为了选官,而今天的考试制度是为了筛选进行进一步教育的人才.2、今天的考试制度相对较为全面、自由,科举考试形式呆板,内容单一.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

明朝科举制度与唐朝科举制度最大的不同是?

相同:都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基本特征都是分科考试、择优录用.不同:(1)考试内容不同:隋唐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时务策的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见解要求较高;明清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文

科举制度与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

现在的高考制度比古代的科举更不公平!

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现在的考试制度就是一种变相的科举制度,其性质与目的和古代的读书人刻苦读书为求功名是一致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封建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利:寒门也可以登上上层社会.弊:考题是顺应统治者利益的,不利于多种文化形态的进步!再问:лл

结合古代科举制度谈谈对今天考试的看法.

科举制度,在1718世纪传到了欧洲;成为欧洲近代选拔文官的考试制度;后来又传到了我们中国,成为了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如果你考试这么回答,恐怕你会得负分.再问:当然是考试要能用的!再答:我给你一个很好

科举制度的意义

积极: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消极: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

科举制度与我国现在的考试制度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不同,隋唐时科考制度开始内容比较多,宋时加策论,四书五经成为科考主要内容,明清是八股取士.现在考数理化,语文英语,史地政.2.结果不同,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而现在考上清华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利:1.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2.倡导重学风气,在民间形成读书风尚3.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性4.选拔具有较高素养的文人为行政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弊:1.考察的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2.明清八

科举制的创立,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科举在隋朝开始实施,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防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卒”的垄断现象,是下层人通往上层的一条路.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总的来说其实是利大于弊.现在的考试制度也可以说是科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样

对现行大学考试制度的看法

虽然科举制已废除一百多年,但大学现行考试制度从本质上讲仍未摆脱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病,反而思想却较古代更为落后,中华文化的课程少之又少,导致现在的大学生连一个地道的中国人都不会做反而满口西方流行语,这也是

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

对比隋唐科举制度 对现在的考试制度的看法和建议

1.隋唐的科举制度内容较为狭窄,仅限于四书五经等!2.录取率很低,考的时间很长!3.但相对于前几朝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已经进步公平很多了!况且庶民参政的机会也大了很多!建议嘛,比如高考中招啊,不要一考

古代的科举制和现行的考试制度有什么不同?

科举制度与今天的考试制度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但是1、科举制度是为了选官,而今天的考试制度是为了筛选进行进一步教育的人才.2、今天的考试制度相对较为全面、自由,科举考试形式呆板,内容单一.

隋唐科举考试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

宋朝的科举制度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