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粗略地测量自己家所住的电梯楼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0:14:06
(2013•海淀区二模)为了较准确地测量一只微安表的内阻,采用如图1所示实验电路图进行测量,实验室可供选择的器材如下:

(1)根据题意要求测量部分电压不变,即要求测量部分与滑动变阻器右半部分并联的总电阻不变,据并联电路特点知,当 R右<<R测时,并联的总电阻由R右决定,微安表的内阻约1kΩ,改变电阻箱的阻值时

函数导数的图像怎么粗略地画出来

在(0,2)内,在f(x)的图象上任取几个点,过每个点作切线,观察切线斜率k的大小,可以发现k是递减的,而且是从正无穷递减到0,所以作出如下图的曲线.

两种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办法

定义法: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另一侧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成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此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成像法:把凸透镜从书面逐渐远离书本,直到书上的字变的模糊,测出此时书本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小明利用天平一台测量体重的台秤一张纸一盆水一瓶红墨水粗略地测出皮球撞地球时对其施加的力的大小.你能猜出他是怎样做到吗?【

1.用红墨水将盆中的水染红.2.把纸铺在地上.3.把皮球外表浸湿.4.让皮球落下,撞在纸上,把纸上染红的部分标记好.5.把这张纸铺在台秤上,用力压球,使球与纸接触的面积恰好与红斑吻合.记下读数,并乘以

小明在自家的楼道中观察电能表,表盘如图所示,忽然他想到物理老师曾经讲过,利用电能表和手表可以粗略地测量用电器的实际功率,

(1)600r/kW•h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电路中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R.(2)步骤:关掉家中其它的所有用电器,只让这盏电灯工作,记下电能表转盘的转数为n,用计时表记下所用的时间

为了测量某住宅大楼每层的平均高度(层高)及电梯运行情况,甲、乙两位同学在一楼电梯内用电子体重计及秒表进行了以下实验:一质

(1)对于启动状态有:F1-mg=mα1得α1=2m/s2对于制动状态有:mg-F3=mα3得α3=2m/s2即电梯启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制动时加速度大小也为2m/s2.(2)电梯匀速运动的

如何用简单的方法粗略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用凸透镜在太阳光下聚焦,当汇聚成最小点时,透镜和光点间直线距离粗略等于焦距

有关马字的成语:粗略地看--

马不停蹄马齿徒增马到成功马耳东风马工枚速马牛襟裾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角乌头马毛猬磔马前泼水马首欲东马瘦毛长马咽车阗马空冀北一马平川驷马高车走马观花快马加鞭老马识途驽马恋栈万马奔腾一马当先倚马可待汗马功劳

如图所示是一个圆底直径为D,高度为L的玻璃瓶,如果你只有刻度尺这一测量工具,怎样粗略地算出它的体积?

在瓶中灌水,再把瓶口堵住,倒过来,公式为:D/2的平方乘以体积1-D/2的平方乘以3.1415.乘以体积1-体积2的差就行了

23.为了测量某住宅大楼每层楼的平均高度及电梯运行情况,甲、乙两位同学在一楼

图上可以得出匀速运动和加速减速的时间.先求匀速运动的速度.然后求匀速与变速时的总位移.匀速时的位移用时间乘速度.加速减速位移因为是匀加速,可用中点时刻速度乘时间求.因为1到19只隔18所以除的是18.

测量大气值的实验,只能粗略的估计,其原因是?

任何实验中都有误差,就是称重,量体积都是误差的!

测量力的大小小刚利用一台测体重的台秤、一张纸、一盆水,就粗略地测出了击向地面的排球对地面作用力的大小,请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排球蘸水,击向地面的纸,在纸上留下水痕;将纸平铺在台称上,用力压球使球与水痕重合,读出台秤示数M,F=mg

粗略测量待测电阻Rx的值

(1)画出你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如图:(2)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用字母表示需要测出的物理量第一步:开关断开,并按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第二步:闭合开关S1,记下此时不准确的电流表的读数为I第三

如何粗略的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具体方法步骤.

如何粗测一个凸透镜的焦距,请说出你没想的方法.取用什么器材,怎样测,由你决定.要求:(1)至少说出两种方法.(2)简要写出每种方法的步骤,说明测得的物理量和焦距的关系.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有三种:方法

测量电梯加速度的具体实验过程

物块,测力计,即可完成任务a=abs((F/m)-g)〓〓别忘加分〓〓

小明想粗略测量自己上楼梯时的功率,请你帮他设计实验方案:

(1)用台秤(磅秤)测质量、用皮尺测楼高、用秒表(手表)测登楼时间.故答案为:台秤、皮尺、秒表.(2)估测的主要步骤:①用台秤称出人的质量m;②用皮尺测出楼的高度h;③用秒表测出人上楼时所用的时间t.

喻粗略地观察事物的动物成语?

走马观花走马观花zǒumǎguānhuā走马观花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